有种幸福叫“全家福”
全家福能够让我们在翻看相册的时候,感受到家庭血脉与情感传递的生生不息。
一家三口拍张合影似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全家福”。老的全家福是颇有些讲究的,谁坐前排,谁站后排,有一种家庭秩序的美感和庄严,而且一定是在照相馆里面拍的,摄影师首先要了解大家庭的基本结构,也懂得一些类似男左女右之类的规矩,拍照是一项技术含量颇高的工作。
早些时候,中国人的家里少不了要挂一张这样的全家福,祖父母抱着小孙子在当中正襟危坐,儿子、儿媳、女儿、女婿一家一户分列两边或者层层叠叠。全家福其实是家庭结构的图解,比起宗谱上一个个的名字,全家福更具体,更生动,更能体现大家庭中的秩序感。在大家庭的全家福之外,小家庭的全家福也照葫芦画瓢,仿佛宗谱的延续。
当照相不再是一项奢侈的消费,“全家福”的号召力就开始从我们生活中降低了,说到照全家福,有人笑称,别说照相,我们家的人见还没见全呢,比如在美国的洋女婿,结婚几年了,还没登过我们家的门呢。又有人说,一家人几年都没有聚齐的时候,过年回家,兄弟都是“轮值”,哪拍过什么全家福啊。家庭的规模在变小,全家福的规模也缩小了,“全景式”的全家福少了,“局部”的全家福多了,即使是家人聚齐了,如果提出照一张照片,大家会说,不如唱卡拉OK呢,不如吃饭呢,不如打麻将呢,拍照,什么时候不可以呢。于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,往往就没有时间去做了。很多离开家的游子,有时候想起来说,你看,连张全家福都没有,而父母念叨着要拍张全家福却不能够实现,经常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遗憾。
其实,全家福是一样挺好的纪念品,它把家庭一个时间的状态定格住了,它与族谱不同,全家福有时点上的意义,彼时彼地,父母头上是青丝,自己身上是花袄,在这个时点之前和之后,有出生和逝去,中国人看生死很淡然,全家福带着的,永远都是淡淡的温暖。
我们曾经反抗家庭的秩序给我们的束缚,今天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种秩序在束缚之外的情感力量,当时光逝去,没有一张记录家庭变迁的全家福会是一件很伤感的事情。事实上全家福能够让我们在翻看相册的时候,感受到家庭血脉与情感传递的生生不息。
开枝散叶是中国人的家族理想,女娲造人,是将泥点四处散开,似乎可以看作是这种理想的原型,而与之相呼应,中国人又最讲究叶落归根,在这情感的收放之间,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家庭的复杂态度。而“全家福”背后的酸甜苦辣,又都与这些情感有关。
晓蒙姐,你好!
说起全家福,我颇有感触,记得前年我和我爱人刚结婚不久,我对象说我们有空和我妈去照张全家福吧,我当时说好呀,等哪天不忙了,我们一起去。可没想到这小小的愿望却成了我爱人终生的遗憾。
那年冬天,我婆婆因为突发性心脏病失去了生命,我记得事后我爱人说我们家连一张全家福都没照,我妈就这么走了。他说这话的时候声音里充满了哽咽。我说不行的话用电脑去做一张吧,他说不一样的。很茫然的眼神,我至今难忘!
真希望有时间一定和老人和亲人去照张全家福,不让自己留有遗憾。
我好想回家,向妈妈撒撒娇,给爸爸说说话,想家了-------
[face=黑体][size=7]听晓蒙姐的节目很长时间了,却一直没时间发帖子!我现在在外地,看到晓蒙姐的这段帖子,我真的好想家!真的好想再和家人照张全家福!
好久没有回家了
大约有2年了,现在在外面感觉好累,想想还是家里温心,现在真的该回家看看我的父母,照张全家福了